bet188体育官网_188比分直播【首页】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邓思颖:汉语语气与言语行为层的关系

作者:邓思颖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5-05-09
字号:

  语气是“由动词词形变化表示的一组句法和语义对立”,而“句法上这些对立可用动词的屈折形式或用助动词来表示”(克里斯特尔 2000:228)。汉语虽然缺乏动词形态标记,但一样有表达语气的方法。本文认同汉语的语气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表达,即“基于词汇句法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句法概念”(赵春利、石定栩2011:497),并进一步认为,句法上语气由语气词所表达,即句法结构里通过一个特定的功能词表达语气,而且有别于言语行为词。本文的讨论基于以下三点理论假设:一、无论是语义还是句法,语气和言语行为都有区别;二、句法结构里,语气词在下,言语行为词在上;三、语气词有跨语言的普遍性(Cinque 1999)。语气和言语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功能词表达,占据两个不同的句法位置。语气词表示现实和非现实的语气,句法上贴近谓语,而言语行为词跟言谈特点相关,位于句子最高最边缘的层次,只在根句出现。本文着重以非现实语气为例,探讨汉语语气词跟言语行为层的句法关系。

  按照“行、知、言”三域的概念,“你把枪放下了”的“了”分析为言域的“了”,表示新言态的出现,用来实施一个行为(肖治野、沈家煊2009;沈家煊2016)。这个例子的语气应属于非现实,并应该通过缩略“我说了”而形成。“我说了”的“说”,表达所谓“言态”,而“我说了”的“了”,就是表达了“新”的意思。言域“了”表面上跟言语行为有关,可分析为一个位于言语行为层的词。含有言域“了”的句子能否表示非现实语气,还得跟体等成分配合(陈国华2013),并且跟语气词的非现实特征匹配,才能表达非现实语气。语气词的特征,通过谓语内成分辨识来确定,两者是一种辨识关系;而语气词跟言语行为层的关系,是一种匹配关系。

  粤方言有一些只用于祈使句的句末助词,跟非现实语气有密切关系,如表示提醒,请听话者注意句子内容,并期望听话者有一定反应或行动的“啊嗄”(邓思颖 2015;Tang 2020);表示提示、提议,甚至有警告、威胁作用的“吖嗱”(邓思颖 2015)。这些句末助词必须跟语气词的非现实特征匹配。语气词的非现实特征,往往通过句内其他成分来辨识,如动词后缀、情态等成分。粤方言的例子说明了某些句末助词只跟非现实语气有关,呈现“一一对应”的效果。

  “请”有敬辞的用法,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可以单用或带动词宾语(吕叔湘主编 1980:398-399),如“请坐”。含有敬辞“请”的句子,语气属于非现实。敬辞“请”只能在根句出现,不能用于嵌套句里。此外,敬辞“请”并不具备动词常见的特点,应分析为叹词,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出现在言语行为层的根句。粤方言“请”有敬辞的用法,也有非敬辞的用法。不过,粤方言敬辞“请”在选择共现的句末助词时,表现出选择性制约,如“请”可以跟言域“啦”、表示祈使的“啊嗄”共现,却不能跟行域“喇”共现。敬辞“请”和句末助词的关系,说明了它们应处于同一个句法层次——言语行为层。敬辞“请”、句末助词、语气词和谓语有密切的关系:语气词的特征,凭借谓语内成分(如动词后缀、情态词等)来辨识;而语气词的特征需跟言语行为层的成分(如句末助词、敬辞等)匹配。通过辨识关系和匹配关系,突显了语气词在汉语的地位,形成一种微妙的句法关系。

  通过言域“了”、粤方言句末助词,还有敬辞“请”的讨论,本文论证了语气和言语行为层的句法关系。即使这些成分位处根句层面,有最广的辖域,也必须跟语气词的特征匹配,不能取消或覆盖语气词原有的特征。虽然汉语缺乏表示语气的动词形态标记,但汉语所拥有的无声语气词的特征通过句内其他成分来辨识。谓语内的成分(包括动词后缀、情态等)提供合适的语境,供无声的语气词参照,有助复原语气词的特征。至于语气词和言语行为层的关系,是一种匹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句法上的选择,两者必须吻合。位于言语行为层的成分(如句末助词、敬辞“请”等),既不能独力表达语气,也不能取消或覆盖语气词原有的特征。语气词也不能独善其身,需要跟位于言语行为层的成分匹配。汉语以语气词为核心,通过不同成分和手段来辨识语气,并需满足跟言语行为层的匹配关系,相信这就是所谓“综合句法概念”的体现。

  虽然汉语语气词是无声,表面上好像没有任何形态标记或直接的证据,但通过句内各种成分所展示的辨识关系和匹配关系,让我们可以窥探语气词在汉语存在的可能性。汉语的语气和其他概念纠缠不清的关系,通过本文所提出的制图理论框架,希望能解说清楚,并在相关的分工和分析踏出一小步。

 

参考文献(节选)

  陈国华 2013,语气、语式、态与宣意元素。《当代语言学》第1期,20-34页。

  邓思颖 2015,《粤语语法讲义》。香港:商务印书馆。

  克里斯特尔著,沈家煊译 2000,《现代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主编 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 2016,《语法六讲》。上海:学林出版社。

  肖治野、沈家煊 2009,“了”的行、知、言三域。《中国语文》第6期,518-527页。

  赵春利、石定栩 2011,语气、情态与句子功能类型。《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483-500页。

  Cinque, Guglielmo. 1999. Adverbs and Functional Heads: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ng, Sze-Wing. 2020. Cartographic syntax of performative projections: Evidence from Cantonese.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29, 1 :1-30.

 

作者简介

  邓思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并兼任该校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先后获文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其后在加州大学尔湾校区获哲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主要是汉语句法学、汉语方言的理论分析、比较语法学。代表作如《形式汉语句法学》《粤语语法讲义》等。

 

 邓思颖

原文刊于《当代语言学》2025年第2期

 

  《当代语言学》过刊电子版下载

  https://www.ncpssd.org/journal/details?gch=82143X&nav=1&langType=1

  《当代语言学》电子版微信小程序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