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华字典》出版整70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规范型语文工具书,《新华字典》的“新华”二字就寓意“新的中华”。从1950年8月开始编写,1953年12月出版,《新华字典》迄今已修订十余个版次。70年来,《新华字典》守正创新,担当起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任务,既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倡导引领者、宣传贯彻者,同时积极反哺规范,做完善规范的推动促进者,为推动汉语规范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编纂出版历史和汉语规范化进程来看,《新华字典》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8月至1955年8月,由新华辞书社编纂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这一阶段,虽然国家还没有相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出台,但是《新华字典》已经用超前的规范理念引领并付诸编修实践。第二阶段从1955年10月至今。从1957年版开始,《新华字典》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华字典》各版本对相关规范标准都及时贯彻执行,同时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反映语言实际、反哺完善规范。
1. 倡导引领规范
《新华字典》在编写之初就有非常明确的规范意识。1953年版《新华字典》《凡例一》明确提出:“本字典编写的目的主要是想让读者利用这本字典,对祖国语文的词汇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并且知道词汇现代化和规范化的用法,在书面上和口头上都能正确地运用。”在当时国家还没有明确提出汉语规范化的背景下,《新华字典》超前的规范理念和规范实践难能可贵,体现了初编者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并在字形、读音、部首、笔顺等方面对汉语规范化实践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
汉字历史悠久、数量繁多,由于演变、避讳、讹误等原因,形体非常复杂,很多字都有不同写法,甚至多个写法,给识字、教学和出版等造成了诸多不便。因此,确立字形规范是字典的首要任务之一。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率高,《新华字典》还肩负着扫盲和教育普及的重任。此时,确立字形规范、减轻学习者负担,成为字典编写任务的重中之重。对于有不同写法的汉字,字典选定一个为主体,其余斟酌收作异体。1953年版《新华字典》整理了629个异体字,这对后来的异体字整理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称《一异表》)研制起到了引导和借鉴作用。
由于古今演变、地域差异等原因,汉字读音也十分复杂。1953年版《新华字典》的“字音以首都语(非北京土语)作标准,用注音字母注音”。这一注音原则体现了明确的规范意识,为后来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提供了重要支撑。
1953年版《新华字典》的字头为手写楷体(延续到1962年版),正文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后附《笔形部首检字表》。该表按字的笔形、笔顺等分别归部,为后来汉字的部首、字形、笔顺等规范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1953年版《新华字典》正文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有方言区的读者反映查检不便。1954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又修订出版了正文按216部排列的部首本。216部是在《字汇》《康熙字典》等传统214部的基础上,“改、并、分”而成,对后来汉字部首规范有引导作用。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展出的各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 宣传贯彻规范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相继在北京召开。此后,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相关规范标准,《新华字典》各版本都及时跟进、积极贯彻。
宣传贯彻有关汉字字形的规范标准。例如,1957年版《新华字典》以《汉字简化方案》(1956年)中的简化字为标准正体,繁体字作为异体附列;对《一异表》(1955年)里的异体字,除另有音义的单字外,也都做异体附列。1964年《简化字总表》颁布后,次年的《新华字典》主体字头和正文均使用规范的简化字,字形采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规定的宋体字。基于1999年公布的《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和2001年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2004年版《新华字典》对所涉及的异形词做了修订并调整相关字序。2020年版《新华字典》全面落实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
宣传贯彻有关字音的规范标准。例如,1957年版《新华字典》的注音在原来的注音字母后,标注了《修正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的第一式拼音字母。1959年版《新华字典》的字头注音全面依照《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标注,并将汉语拼音注音排在注音字母注音之前,延续至今。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颁布后,1987年版《新华字典》根据规定改定了相关字音。
宣传贯彻标点符号、数字用法、计量单位、术语规范等其他相关规范标准。例如,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1951年公布《标点符号用法》后,《新华字典》在1953年版、1954年版(包括1955年版)中都全文附录。1971年版《新华字典》改附由朱德熙编制的《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此后,在1995年和2011年分别发布两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和《标点符号用法》后,《新华字典》也都在修订时积极贯彻。
近年来,对地名区划变化涉及的释义变更,《新华字典》也及时修订。例如,1997年,重庆直辖市批准设立,北京市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1998年版的《新华字典》对周代诸侯国“巴”等的释义做了相应修改,并将“漷”(huǒ)释义中的“通县”改为“通州”。2016年,天津市撤销蓟县设立蓟州区;2020年版《新华字典》将“堼”(hènɡ)的例证“大堼上”括注“在天津市蓟县”更改为“在天津市蓟州”。
3. 反哺完善规范
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语言规范也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对于规范型语文工具书来说,既要全面解读、科学贯彻语言规范,做语言规范的执行者、宣传者;同时,也要对语言规范的研究制定和已有规范的修订完善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做语言规范的完善者、推动者。
赓续传承语言的历史文化并恰当反映当代语言生活,科学贯彻执行规范进而反哺完善规范一直是《新华字典》的传统。例如,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在其说明中明确指出:“第三表所列的简化字范围,基本上以《新华字典》(注:1962年第三版,收录汉字8000个左右)为标准”。
再如,2011年版《新华字典》新增正体字800多个,以姓氏、人名、地名用字和科技术语用字为主。其中,增补的人名用字包括“犇、堃、淼、甦、喆、龢、昇”等。虽然在《一异表》中这些字都是异体字,但在实际使用中,有的是常见的古代名人的人名用字,有的因为字形或字义被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而广泛用于现代人名。因此,《新华字典》根据语言应用实际,把它们用于人名的用法独立出来,作为正体字头。此后,这几个字也被《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获得规范身份。这一版《新华字典》还增补了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通行范围广的几个字音。如“拜拜”中的bái音,“打的”中“的”指出租车的dī音,“叉”在“劈叉”中的chà音,法国地名“戛纳”中“戛”的ɡā音,“荫”表示“树荫”义的yīn音等。另外对“洪洞县”的“洞”tónɡ音做了说明。2011年版之后出版的其他工具书都采纳了这几个字的读音。
原文发表于《光明日报》( 2023年8月1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