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言所喜迎十九大
语言研究所深入开展党史教育
English
About
Journals
所会议平台
第十五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国际论坛
第二届简牍学与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学术研讨会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EN

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

作者:历史语言学一室 来源: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 时间: 2023-08-01
字号:

 

  部门简介
  1950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是中国科学院最早建立的研究所之一,隶属于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959年,语言研究所建立汉语史研究组(1961年起改为第四组),这是古代汉语研究室的前身。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语言研究所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并对原有学科进行了一些调整,汉语史研究组细分为古代汉语研究室和近代汉语研究室。2002年,语言研究所进行了新的学科调整,古代汉语研究室改称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

  工作人员

  肖晓晖(主任)、王志平(副主任)、赵长才、连佳鹏、杨萌萌、赵绿原、任荷、程悦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10-85195369    邮编:100732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研究室历史沿革和工作人员

  1959年—1977年:

  1959年,语言所汉语史研究组(1961年起改为第四组)成立后,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陆志韦担任组长,郑奠担任副组长。研究组成员陆续有:周定一、管燮初、邵荣芬、王显、麦梅翘、杨耐思、廖珣英、谭全基、陈竹梅、王克仲、刘长桂、敖镜浩、傅儒林、蓝立蓂、钟兆华。后来谭全基、陈竹梅、刘长桂、傅儒林相继调离语言所。

  1977年—1996年: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语言研究所对原有学科进行了一些调整,汉语史研究组细分为古代汉语研究室和近代汉语研究室两个研究室。原汉语史研究组的周定一、杨耐思、廖珣英、蓝立蓂、钟兆华调入近代汉语研究室,其他同志组成了古代汉语研究室。王显(1977—1982)、何乐士(1982—1985)、王克仲(1985—1996)先后担任古代汉语研究室主任或副主任。这期间研究室成员先后有管燮初、邵荣芬、麦梅翘、王海棻、敖镜浩、冯蒸、阎征、黄珊、赵长才、吴可颖、周信炎、张洁、李玉等。期间冯蒸、吴可颖、周信炎等相继调离语言研究所。 

  1996年—2014年
  董琨(1996—1999)、姚振武(1999—2014)先后担任古代汉语研究室主任,研究人员有王克仲、王海棻、阎征、赵长才、黄珊、张洁、李玉、王志平、孟蓬生等。期间赵长才于2000年调入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 

  2014年—2018年:
  孟蓬生(2014—2018年5月)任研究室主任,研究人员有:李玉、王志平、张洁、肖晓晖、连佳鹏。张洁于2015年调往语言所信息中心,孟蓬生于2018年7月调离语言所。
  2018年—现在:
  2018年6月赵长才调入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担任研究室副主任,2019年6月担任研究室主任。研究人员有:王志平、肖晓晖、连佳鹏、杨萌萌、赵绿原、任荷。2023年3月,王志平、肖晓晖担任研究室副主任。2023年12月,程悦入职。2024年11月,肖晓晖担任研究室主任。  

 

  培养学生
  在读博士生:何汝贤,孙艺支,郭舒依,卫灿,黄茜雯,郄镕泽

  在读硕士生:谷家龙,周悦洋

  以往培养学生
  博士:刘靖文,许万宏,张岱松,杨敏,张学彩,谭樊马克,高亦。
  硕士:阎征,姚彝铭,田铭,吴开灿,陈会文,朴秀美[韩],徐欣路,荆玲玲,林百涵,孙艺支。

 

  不同历史时期学科发展概貌

  按照历史发展,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术积淀(1959——1977)
  在此期间,陆志韦、郑奠领导制定了古代汉语语音史、语法史以及词汇史的研究计划,为古代汉语研究的学科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规划,大致形成了陆志韦、周定一、邵荣芬、王显、杨耐思、廖珣英、陈竹梅、钟兆华等研究古汉语音韵;郑奠、周定一、麦梅翘、谭全基、傅儒林、王克仲、蓝立蓂等研究古汉语词汇、修辞;陆志韦、管燮初、麦梅翘、何乐士、王克仲、刘长桂、敖镜浩等研究古汉语语法的学科划分。
  陆志韦先生作为古代汉语研究室的创始人,为古代汉语研究的发展呕心沥血,功绩卓著。《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中华书局,1985)、《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二)(中华书局,1999)、《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商务印书馆,1988)体现了建国前后陆志韦先生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北京话单音词词汇》(人民出版社,1951)、《汉语的构词法》(与管燮初合著,科学出版社,1957)等对于汉语词汇学、语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影响十分深远。
  汉语史研究组副组长郑奠先生长期致力于古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的资料整理工作,成绩卓著。《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与麦梅翘合著,中华书局,1964)、《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与谭全基合著,商务印书馆,1980)一直是本学科的案头必备参考书。
  汉语史研究组的其他组员也积极投身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尤其是专书语法研究,形成了古代汉语研究室以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见长的特色。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国科学院,1953)是我国研究甲骨文语法的第一部专著。

  2.改革开放时期的学术勃兴(1977——2000)
  这一时期的古代汉语研究室以古代汉语语法研究尤其是古汉语虚词研究见长,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镇,取得了丰硕成果。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左传句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商务印书馆,1990)、《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与杨伯峻合著,语文出版社,1992)、《左传的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王克仲《文言浅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6)、《助语辞集注》(中华书局,1988)、《古汉语词类活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与吕叔湘先生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古代汉语疑问词语用法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记时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等等。这些著作,对于古代汉语语法的深入研究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姚振武《bet188体育官网_188比分直播【首页】:自指和转指》(《古汉语研究》1994年3期)、《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中国语文》1996年1期)、《指称与陈述的兼容性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2000年6期)等文对于汉语指称化问题颇有贡献。姚振武的《现代汉语的“N的V”与上古汉语的“N之V”(上、下)》(《语文研究》1995年2、3 期)和《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赵长才的《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和《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中国语文》1998年第1期)等文章也都是这一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上古汉语语法论文。
  何乐士等编写的《文言虚词浅释》(比较出版社,1979)、《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也备受学术界好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曾获北京出版社1985年优秀图书奖。古代汉语研究室集体编撰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被誉为“古代汉语虚词专著规模、成就最大的一部书”(孙良明《古代汉语虚词专著规模、成就最大的一部书——评介〈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古汉语研究》2001年1期)。王海棻、赵长才、吴可颖、黄珊编写的《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荣获1997年国家辞书二等奖。
  汉语音韵学研究是古代汉语研究室的另一大特点,其中邵荣芬、王显等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如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中原雅音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经典释文音系》(台北学海出版社,1995)。王显《〈切韵〉的命名和〈切韵〉的性质》(《中国语文》1961年4期)、《再谈〈切韵〉音系的性质》(《中国语文》1962年12期)、《清代学者在古韵分布研究上的贡献》(《古代汉语音韵语法论文集》,1980)。李玉《秦汉简牍帛书音韵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是简帛音韵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
  1980年,邵荣芬、王显当选为中国音韵学会副会长,1987年邵荣芬当选为中国音韵学会会长。2005年,邵荣芬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文字研究方面如董琨《商周古文字读本》(与刘翔等合著,语文出版社,1989)、《汉字发展史话》(商务印书馆,1991)、《中国汉字源流》(商务印书馆,1998)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优秀成果。
  此外,古代汉语研究室先后编纂了三部《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2,1984,1987),汇集了本室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3.新世纪的学术转型(2001—)
  这一时期,由于研究成员的新老交替,学科配置的调整,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逐渐开始新的学术转型。加强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和上古汉语语法的综合研究,形成了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研方向。
  重要课题承担和研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和重要成果。董琨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古代汉语语法专书研究”项目,成果后来陆续刊布。姚振武《晏子春秋词类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黄珊《荀子虚词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等,都在专书语法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董琨、姚振武先后主持的院重大项目“简帛文献语言研究”,成果入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简帛文献语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此外,姚振武主持的院重点课题“简帛文献语料库”已也验收结项。出土文献和音韵研究的相结合有新的学术突破。王志平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2009—2012),有关成果正式出版(王志平、孟蓬生、张洁《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广受好评。孟蓬生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上古汉语闭口韵与非闭口韵通转关系研究”(2012—2016)。董琨、孟蓬生、王志平、肖晓晖还参加了第三版《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的修订工作,其中董琨担任主编,孟蓬生、王志平分别担任卯集分卷的正副主编。
  音韵学方面,出版了邵荣芬《邵荣芬音韵学论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邵荣芬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9)、《法伟堂经典释文校记遗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集韵音系简论》(商务印书馆,2011)。王显《诗经韵谱》(商务印书馆,2011)等,在汉语音韵学及音韵学史研究上都具有重要影响。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古代汉语研究室的研究特色。出版发表的语法方面的论著有: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汉语语法史断代专书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碎金集拾——何乐士古汉语著译文稿》(商务印书馆,2010);王海棻《古汉语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姚振武《上古汉语语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是汉语语法断代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任荷《“名词动用”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词汇、训诂方面,孟蓬生《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荣获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孟蓬生、王志平承担了大型古文字工具书《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的编撰工作,该书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
  王志平等著《简帛文献语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王志平《简帛拾零——简帛文献语言研究丛稿》(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等,都对简帛文献语言的深入研究作出了贡献。
  从1998年开始,古代汉语研究室(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承担起全国古代汉语学术讨论会主办者的工作。每两年举办一次,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从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研究学术研讨会”,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2016年创办了《上古汉语研究》集刊,开设了“上古汉语研究”微信公众号。


  部分重要成果

  著作类:

  《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陆志韦,中华书局1985

  《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二),陆志韦,中华书局1999

  《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陆志韦,商务印书馆1988

  《北京话单音词词汇》,陆志韦,人民出版社1951

  《汉语的构词法》,陆志韦、管燮初,科学出版社1957

  《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郑奠、麦梅翘,中华书局1964

  《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郑奠、谭全基,商务印书馆1980

  《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管燮初,中国科学院1953

  《西周金文语法研究》,管燮初,商务印书馆1981

  《左传句法研究》,管燮初,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左传虚词研究》,何乐士,商务印书馆1990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何乐士、杨伯峻,语文出版社1992

  《左传的范围副词》,何乐士,岳麓书社1994

  《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何乐士,商务印书馆2000

  《史记语法特点研究》,何乐士,商务印书馆2005

  《汉语语法史断代专书语法研究》,何乐士,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碎金集拾——何乐士古汉语著译文稿》,何乐士,商务印书馆2010

  《文言浅说》,王克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6

  《助语辞集注》,王克仲,中华书局1988

  《古汉语词类活用》,王克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马氏文通读本》,王海棻、吕叔湘,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王海棻,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古代汉语疑问词语用法词典》,王海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记时词典》,王海棻,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古汉语论集》,王海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文言虚词浅释》,何乐士等,北京出版社,1979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北京出版社1985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古代汉语研究室,商务印书馆1999

  《古汉语虚词词典》,王海棻、赵长才、吴可颖、黄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汉语语音史讲话》,邵荣芬,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中原雅音研究》,邵荣芬,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切韵研究》,邵荣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经典释文音系》,邵荣芬,台北学海出版社1995

  《邵荣芬音韵学论集》,邵荣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邵荣芬语言学论文集》,邵荣芬,商务印书馆2009

  《法伟堂经典释文校记遗稿》,邵荣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集韵音系简论》,邵荣芬,商务印书馆2011

  《诗经韵谱》,王显,商务印书馆2011

  《商周古文字读本》,董琨、刘翔等,语文出版社1989

  《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孟蓬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晏子春秋词类研究》,姚振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王志平、孟蓬生、张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名词动用”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任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论文类:

  《关乎简体字和拼音方案》,陆志韦,《文字改革》1958年2期。

  《试论杜甫律诗的格律》,陆志韦,《文学评论》1962年4期

  《〈切韵〉的命名和〈切韵〉的性质》,王显,《中国语文》1961年4期

  《再谈〈切韵〉音系的性质》,王显,《中国语文》1962年12期

  《清代学者在古韵分布研究上的贡献》,王显,《古代汉语音韵语法论文集》1980 

  《先秦“动·之·名”双宾式中的“之”是否等于“其”?》,何乐士,《中国语文》1980年4期

  《〈左传〉〈史记〉名词作状语的比较》,何乐士,《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4期

  《〈左传〉、〈史记〉介宾短语位置的比较》,何乐士,《语言研究》1985年1期

  《〈左传〉前八公与后四公的语法差异》,何乐士,《古汉语研究》1988年1期

  《甲骨文金文中“唯”字用法的分析》,管燮初,《中国语文》1962年6期。

  《从〈说文〉中的谐声字看上古汉语声类》,管燮初,《中国语文》1982年1期

  《数字易卦探讨两则》,管燮初,《考古》1991年2期

  《古韵幽、宵两部在后汉时期的演变》,邵荣芬,《语言研究》1983年1期

  《匣母字上古一分为二试析》,邵荣芬,《语言研究》1991年1期

  《吴棫〈韵补〉和宋代闽北建瓯方音》,邵荣芬,《中国语文》,1995年5期

  《〈马氏文通〉研究百年综说》,王海棻,《中国语文》,1998年5期

  《古汉语度量范畴初探》,王海棻,《语言科学》2006年5期

  《古汉语复合虚词的结构类型》,王克仲,《古汉语研究》1994年增刊

  《是词缀还是助词》,王克仲,《古汉语研究》2003年2期

  《汉语的词义蕴含与汉字的兼义造字》,董琨,《中国语文》1994年3期

  《新时期语言学应用研究概述》,董琨,《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4期

  《郭店楚简〈老子〉异文的语法学考察》,董琨,《中国语文》2001年4期

  《bet188体育官网_188比分直播【首页】:自指和转指》,姚振武,《古汉语研究》1994年3期

  《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姚振武,《中国语文》1996年1期

  《指称与陈述的兼容性及相关问题》,姚振武,《中国语文》2000年6期

  《现代汉语的“N的V”与上古汉语的“N之V”(上、下)》,姚振武,《语文研究》1995年2、3 期

  《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姚振武,《中国语文》1999年1期

  《解“颐”》,孟蓬生,《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华书局2008年

  《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孟蓬生,《中国语文》2014年4期

  《〈尚书·盘庚〉“乱越”新证》,孟蓬生,《语文研究》2017年3期

  《吴国金文中“诸樊”之“诸”的构形与古音问题》,孟蓬生,《吉林大学学报》2018年1期。

  《清华简“皇门”异文及相关问题》,王志平,《历史语言学研究》第5辑,商务印书馆2012

  《楚简中“之”字的几例特殊用法》,王志平,《出土文献》第10辑,中西书局2017年4月

  《上博简〈容成氏〉“不釰金”中的“釰”》,王志平,《古文字研究》第32辑,中华书局2018年8月

  《〈荀子〉古文举隅》,王志平,《中国典籍与文化》2019年2期 

  《“闯”字的历史演变》,王志平,《中国语文》2022 年第 2 期 

  《之鱼通转的新认识》,王志平,《励耘语言学刊》2022 年第 2 辑 

  《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赵长才,《中国语文》1995年1期 

  《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赵长才,《中国语文》1998年1期 

  《语言接触背景下元明时期“后头”表时间的用法及其来源》,赵长才,《中国语文》2014年3期 

  《“并”在中古译经中的时间副词用法及其来源》,赵长才,《中国语文》2017年2期 

  《青海民和甘沟话的致使结构》,赵绿原,《中国语文》2019年第2期 

  《“主之谓”结构的句法》,杨萌萌,《中国语文》2019年第3期 

  《“交斩美人”解》,肖晓晖,《中国语文》2020年第4期 

  《先秦汉语“难”字句的句法结构及其来源》,任荷,《中国语文》2021年第 3 期 

 

  科研项目

  姚振武:“简帛文献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2002-2004,已结项。

  姚振武: “简帛文献语料库”, 语言所重点课题,2003-2004,已结项。

  王志平:“出土文献与先秦两汉方言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2009-2011,已结项。

  姚振武: “人类语言的起源与古代汉语的语言学意义”,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计划项目, 2010-2013,已结项。

  孟蓬生:“古汉字谐声系统初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计划项目,2010-2013,已结项。

  孟蓬生:“上古汉语闭口韵与非闭口韵通转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3,已结项。

  王志平:“古文字特殊通转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7,已结项。  

  任荷:“‘名词动用’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9,已结项。

  赵绿原:“功能-类型学视角下的上古汉语补语小句及补足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21,在研。

  王志平:“语言学视阈下的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重大项目,2021,在研。

  任荷:“语义-语用接口视角下上古汉语功能词的逻辑语义及相关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23,在研。